喜讯!中心2位教师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

发布日期: 2023-09-24 17:47:30


2023年9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示了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中心张宗倩、秦启光2位博士成功立项。


张宗倩博士申报的“‘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家庭的教育焦虑及其纾解路径”项目立项为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简介:“‘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家庭的教育焦虑及其纾解路径”项目简介:“双减”政策的出台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教育生态,但“学历内卷”、市场竞争尚未改善、用经济资本购买教育资源的惯性致使部分家庭处于新的“教育焦虑”中。随迁子女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叠加其“群体特征”可能会呈现出独有的、新的样态。随迁子女家庭兼具农村与城市双重属性,相比于农村家庭,随迁子女家庭有更具体的教育期望与可视的阶层跃迁可能,“寒门温室”现象也更为明显。但“双减”后随迁子女家庭通过时间成本与经济资本购买教育资源的资本置换途径被削弱,随迁子女家长家庭教育支持在与城市家庭同向比较中一些弱势与弊端开始显现出来。以上,身份交织下随迁子女家庭的教育期望与现实教育支持间的落差使其可能仍然陷在一种“教育焦虑”中,“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焦虑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基于此,本项目拟主要研究以下四部分内容:(一)核心概念厘清:教育焦虑的概念厘清;(二)现状调查分析:“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家庭的教育焦虑现状;(三)生成机制研究:“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焦虑的过程黑箱解蔽;(四)调适策略提出:“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焦虑的纾解路径。


秦启光博士申报的“县域教师城乡流动‘退却现象’的诠释研究”项目立项为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简介:经过近30年的政策迭代,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从“柔性交流”逐步过渡到“刚性轮岗”,步入“常态化”时期,而城乡合理流动则成为政策面临的一大核心难题。在推进教师流动治理的地方实践中,教师对城乡流动的抵触情绪十分强烈,“退却现象”较为普遍,城区教师不下乡,乡村教师也未必愿意进城。“退却”指畏难后退,是教师面对城乡流动时的一种情绪或体验,亦是其流动实践的表现,包含认知与行动。它直接影响教师流动机制的有效运作,是流动治理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城乡之际,流动之时,为何出现“退却现象”?不同教师之间,“退却”的体验与感受怎样,有哪些不同类型?“退却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诠释其意义?如何在一个具体的县域城乡社会空间中理解教师流动,从而启发和改进流动管理?促使本课题深入探究县域义务教育教师城乡流动“退却”此一微观现象。本研究基于县域个案展开调查,经由质性研究的“现象学取径(approach)”(非哲学取向的“现象学”),以“主位”视角描述“退却现象”的表现与个体体验过程,并结合流动政策、学校情境等社会结构因素,探寻“退却现象”的本质与意义,最终归纳可解释我国教师城乡流动现有矛盾的理论范畴:一方面,对县域不同群体教师的城乡流动展开田野调查。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等层面收集不同教师在流动场域中开展实践行动的厚实资料,总结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师流动场域情境,表征教师城乡流动中的“退却现象”。

另一方面,结合流动政策公共属性、城乡学校文化情境差异以及教师个体流动面临资本规则体系,进行县域教师流动场域的结构分析,从而探讨教师城乡流动“退却”的体验过程及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在制度、文化和教师个体能动性的互动框架中分析教师流动的实际样态,将“退却现象”置于县域教师流动场域的结构空间中,探寻符合我国特定文化情境的“退却现象”诠释框架,从而为流动治理提供启示。